北京,8月15日电 —— 在全球体育商业格局剧烈变动的背景下,一项最新数据引发行业震动: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的赞助商数量在最近一个月内暴涨超过200%,其商业合作伙伴规模已达到中国足球超级联赛(简称“中超”)的两倍,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向的快速转变,也凸显出中国企业在海外体育营销中的战略性扩张。


数据背后的商业浪潮

根据国际体育商业监测机构SportBiz公布的数据,截至7月底,苏超联赛及其12家俱乐部的官方赞助商总数从6月的45家猛增至140家,涨幅高达211%,超过60%的新增赞助商来自中国企业,涵盖科技、金融、消费品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,相比之下,目前中超联赛的赞助商总数约为70家,较去年同期下降15%。

这一反差鲜明的数据背后,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对海外体育资产投资热情的持续升温,从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到赞助国际赛事,中国企业正通过体育营销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,而苏超凭借其悠久的足球传统、相对较低的赞助门槛以及广泛的国际转播覆盖,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热点。

中超的困境与苏超的机遇

中超联赛曾被誉为“世界第六大联赛”,在金元足球时代吸引了奥斯卡、胡尔克等国际巨星,商业价值一度飙升,近年来受俱乐部财务危机、联赛管理调整及疫情影响,中超的商业吸引力明显下滑,多家知名赞助商因俱乐部欠薪或品牌曝光度下降而选择退出,联赛整体收入缩水。

苏超联赛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,尽管其竞技水平与欧洲五大联赛尚有差距,但独特的文化底蕴、激烈的“老字号德比”(凯尔特人对阵格拉斯哥流浪者)以及成功的国际化转播策略,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稳定的观众群体,特别是近年来,苏超联盟主动降低赞助合作门槛,推出灵活的区域性赞助方案,吸引了大量中小规模企业。

“苏超的赞助成本仅为英超的十分之一,但曝光效率却远高于许多欧洲二级联赛,”一位驻伦敦的体育营销分析师表示,“对于希望快速打开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,这是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。”

中国企业为何瞄准苏超?

宁波某智能家电企业的市场总监王先生透露,公司于上月与苏超一家中游俱乐部签订了三年赞助协议。“我们看中的不仅是球场边的广告牌,更是苏超在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的转播影响力,这些市场是我们的重点拓展区域。”

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这一趋势,近年来,欧洲部分联赛对中资态度谨慎,而苏格兰地区则展现出更开放的商业姿态,苏超联盟首席执行官尼尔·唐卡斯特公开表示:“我们欢迎全球投资者,中国企业的参与为联赛注入了活力。”

中国资本海外体育赞助热潮,苏超赞助商数量达中超2倍,单月涨幅超200%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赞助商并非单纯追求品牌曝光,许多企业通过赞助协议获得俱乐部IP授权、青训合作或技术交流机会,试图实现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,深圳某新能源科技公司赞助了苏超豪门凯尔特人队,并计划联合推广青少年足球与清洁能源项目。

行业反思:中超如何重振商业价值?

面对苏超的强势崛起,国内体育产业人士开始反思中超的商业模式,多位专家指出,中超过度依赖房地产企业投资,缺乏长期稳定的商业生态,当母公司出现财务问题,俱乐部立即陷入困境。

“中超需要从‘金元足球’转向‘可持续足球’,”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宏认为,“联赛应降低对巨额转播合同的依赖,发展区域性赞助、数字媒体合作和粉丝经济,构建多元收入结构。”

中国资本海外体育赞助热潮,苏超赞助商数量达中超2倍,单月涨幅超200%

中超在国际化运营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,相比苏超在社交媒体多语言内容、海外季前赛等方面的积极尝试,中超的全球推广力度明显不足,随着中国球员武磊留洋带来的关注度消退,联赛缺乏持续的国际话题。

全球体育商业格局的重塑

苏超赞助商数量的爆发式增长,仅是全球体育资本流动的一个缩影,从沙特联赛重金引援,到美国资本收购欧洲俱乐部,体育商业正呈现多极化趋势,对中国企业而言,海外赞助不仅是品牌行为,更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风险亦不容忽视,盲目赞助可能导致资源浪费,文化差异也可能引发公关危机,专家建议,企业应制定长期策略,选择与自身市场定位相符的体育资产,而非追逐短期热点。